2016.11.27 16:16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

11.12就去看了,现在才出文全是我懒癌发作的结果。

可能是因为影片题材不太受大学生欢迎,学校影院只有一天的排片,共计三场。说起来,我也算是赶上了本片在学校的首映场呢XD

影片采用比利林恩视角叙述了整个故事,这使得观众可以更加容易地带入主角身份,观察其他人物,体会情绪变化。影片的先进技术基本都被学校影院吃了,除了3D还在。身临其境感还是有的,不过与技术无关,是拜镜头所赐。如比利和球队老板对质,以及出色的战场刻画。故事的时间线不是很清晰,但故事的讲述还是比较简洁流畅的。唯一让我觉得违和感强烈的是手机屏幕内容的展示方式。个人认为如果简单地以平面形式出现在画面角落会更好一些。

男主人公比利林恩报复了抛弃了毁容姐姐的准姐夫,为避免刑罚而入伍,成为了新兵比利林恩。在入伍后的第一次行动中,冲锋中的班长中弹,林恩上前支援,正面遭遇了圣战徒,一番肉搏后圣战徒丧命,班长却也离开了人世。重点在于,这一段“英勇行动”被意外拍下,于是技术兵比利林恩连同B班的其它幸存者成了新鲜出炉的“美国英雄”。B班众人护送老班长的遗体回国安葬,作为美国英雄受邀参加橄榄球比赛中场秀表演。
场地工人认为他们是徒有虚名的粗野大兵,并将他们的不知所措认作对自己工作的刻意妨碍,双方多次发生摩擦;前来采访的记者只关心美军的顿时行动收效如何,但这些并不是士兵们能回答的问题;石油大亨声称他会抓紧开发新的石油资源,这样士兵们可以尽早回家,下场自然是遭到B班全体一阵狂怼;球队老板压价开发B班的故事,并声称这是对美国精神的宣扬和复兴,结果遭到戴夫和比利的激烈反对。对于以上这些人而言,B班的经历只是故事,但对于这些士兵们,这就是避无可避的现实生活。由此,影片展现了吃瓜群众对战争的理解是多么流于表面,也充分印证了: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战争的残酷,除非他曾踏上战场,直面死亡。

作为一名士兵和新科“美国英雄”,林恩骄傲,但也孤独。他本以为邂逅了真爱,但最终,拉拉队员妹子也只是把他当做所谓的英雄在崇拜,在心疼,而非平等意义上心贴心的理解和爱,于是她问:“你不是还要回到战场上去吗?”。他本以为家人是他最后的港湾,但踏进家门的时候,家人也只是普通的寒暄。本以为可以完全理解自己的姐姐,到最后也只是单纯地站在家人的角度,不愿意失去弟弟而已。

影片中的比利林恩和战友,毫无疑问是患有或轻或重的PTSD的。他对一切与战场相关的东西感到恐惧,他并不热爱战争,甚至痛恨它,但又不得不承认那里才是属于他的生活。在看电影的过程中,我一直期望着,会有那么一个珍重、理解、呵护比利的人,让他从这种病态的状态中走出来。可是并没有。比利还是想着史鲁姆班长的“我为你们打了第一枪”,含着泪水,上了车,回到他认为的他的生活中去。在他的价值观中,他是没有选择的。

于是我又想到了曾看过的双花文【是的以我的文化水平基本想不到什么别的】,那是两个PTSD患者互相慰藉的故事。作者大大在文末说: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乐于与他人提起自己的恐惧,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真的无所畏惧。没有谁能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过,因为它的确发生了,而且留下的影响也已经无法消退。也没有谁能干净利落地就此抛弃过去,随手翻开下一页的崭新人生。而生活是脚步踏着脚步,疤痕叠着疤痕,于沉没时刻的向上一跃。(引自繁花星球 2016 张佳乐生贺 盐与焦痕之地)没错,比利囿于“美国英雄”的身份不能表现出脆弱和胆怯,但事实上,他的恐惧和伤痛使他始终站在混沌的边缘。对于他而言,众人对于事件细节的苦苦逼问和无关痛痒的关心,比战争的残酷和失去战友的事实更可怕。

评论
热度(3)
©汝清無水 | Powered by LOFTER